剛察縣位于青海省東北部,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海北。地處祁連山系中部大通山地段,青海湖盆地北部,東與海晏縣接壤,西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毗連,南臨青海湖,并以布哈河為界與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相望,北隔默勒河與祁連縣為鄰。
縣境南北長(cháng)122.2公里,東西寬11*.*公里,土地總面積*1**.07平方公里,占青海省總面積的1.1*%, 占海北藏族自治州總面積的2*.*%海北。縣治所在沙柳河鎮,東距省會(huì )西寧1**公里,距海北州府所在地西海鎮**公里。
“剛察”,因史稱(chēng)“環(huán)海八族”藏族部落“剛察族”而得名海北。據《剛察縣志》記載,剛察境內發(fā)現了多處齊家文化、卡約文化古遺址、古墓葬和巖畫(huà)。卡約文化是以羌人為主體的西戎諸部落文化遺存,羌人先民的生產(chǎn)生活方式以畜牧業(yè)為主,年代距今約*000余年。
秦漢時(shí)期,剛察地區為古西羌人中的卑禾羌部落游牧地海北。漢武帝元鼎六年(公元前11*年),漢廷在我國西部地區置護羌校尉,統領(lǐng)西羌,剛察全境為西漢王朝護羌校尉統領(lǐng)地。漢平帝元始四年冬(公元*年),王莽執政時(shí),在青海湖地區設置西???,郡治今海晏縣三角城,轄五縣。剛察為西??に犖蹇h之一, 縣治剛察北向陽(yáng)古城。新莽地皇三年(公元22年),王莽被殺,新朝敗亡,西??るS之廢棄,剛察復為先零羌領(lǐng)地。
西晉時(shí)期,剛察為鮮卑族乙弗部(又稱(chēng)乙弗勿敵國)居牧地海北。北魏太武帝神麚三年(公元**0年),成為吐谷渾王國屬地。隋煬帝大業(yè)五年(公元*09年),隋煬帝巡狩西平,親征吐谷渾王國,占領(lǐng)吐谷渾國伏俟城,重設西???,剛察地域隸隋西??ば驴h地(縣治為原吐谷渾國伏俟城,今共和縣石乃亥鄉境內)。
隋亡, 吐谷渾王伏允率眾重返故土,剛察地復為吐谷渾王國屬地海北。唐龍朔三年(公元***年),吐蕃滅吐谷渾國后,地入吐蕃王國,歸吐蕃“青海節度使”管轄。唐會(huì )昌二年(公元**2年)吐蕃贊普達磨去世,吐蕃王國內亂,境域分崩瓦解,剛察地域漢蕃雜處,為吐蕃地方大小部落首領(lǐng)分散統治。宋明道元年(公元10*2年),一個(gè)以吐蕃族為主體的地方割據政權——唃廝啰政權在河湟地區崛起,首府駐青唐(今西寧),剛察地域內的部落統歸唃廝啰政權管轄。
宋崇寧三年(公元110*年),宋軍收復青海河湟地區,唃廝啰政權解體,剛察屬宋地海北。元蒙哥汗三年(公元12**年),元置“吐蕃宣慰使司都元帥府”管理甘肅、青海等藏族地區,剛察全境歸吐蕃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。明洪武三十年(公元1*97年),設立衛所,統管軍政,剛察一度為“塞外四衛”之一的罕東衛地(屬西寧衛節制),罕東衛西移后,隸屬甘肅行都指揮使司所轄。
明末,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進(jìn)據青海湖地區,世居藏族被迫遷居黃河以南,今剛察縣地為蒙古居牧地海北。清雍正三年(公元172*年),清廷將青海蒙古各部收為內藩,劃定游牧地界,編青海蒙古*部(和碩特、綽羅斯、輝特、土爾扈特、喀爾喀)29旗。剛察地域駐扎*旗,統歸清廷欽差辦理青海蒙番事務(wù)大臣節制。咸豐八年(公元1***年),剛察族等藏族部落獲準在青海湖環(huán)湖地區定居放牧,隸西寧辦事大臣管轄。民國初期,剛察地區先后歸“青海辦事長(cháng)官”“蒙番宣慰使”節制,隸甘肅西寧道。
民國十七年(公元192*年),青海省政府成立后,剛察受省府直接管轄海北。民國十八年(公元1929年),青海西部地區設置都蘭縣,剛察屬都蘭縣第四行政區。民國二十六年(公元19*7年),剛察成為省府直轄地區。19*9年11月12日,剛察解放。19**年*月*日,剛察縣正式成立。
通知 | 海北州“八個(gè)嚴禁”堅決抵制違規吃喝歪風(fēng)
有獎?wù)魑膯⑹?/p>
來(lái)源/海北新媒
責編/寬珍措
監制/智華堅贊 總監制/劉增奎
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海北,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(lián)系
轉載請注明出處
點(diǎn)亮在看